下面的两种搜索算法都是基于 图的邻接表存储 。
深度优先搜索(DFS)
深度优先搜索(depth-first search)是对先序遍历(preorder traversal)的推广。我们从某个顶点 v 开始处理 v,然后递归地遍历所有与 v 邻接的顶点。
实现思想:
在深度优先搜索中,对于最新发现的顶点,如果它还有以此为起点而未探测到的边,就沿此边继续探测下去,当节点 v 的所有边都已被探寻过,探索将回溯到发现节点 v 有那条边的始节点,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已发现从源节点可达的所有节点位置。如果还存在未被发现的节点,则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源节点并重复以上过程,整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所有节点都被发现为止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结合上图说明:左图是邻接表形式,按照上面的实现思想,假定我们首先发现顶点0,然后发现它还有以此为顶点而未探测到的边(0,1),(0,4),探测完毕后,就回溯到始节点,然后到下一个节点1,(1,0)已探测过(无向图) ,则直接探测(1,4),然后以此类推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为避免图中的圈造成的无限循环,当我们访问一个顶点 v 的时候,由于我们已经到达了该点处,因此需要将该点标记为已访问,对于未被标记的所有邻接顶点递归调用深度优先搜索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#include  <iostream>  #include  <list>  using  namespace  std ;class  graph { public :	graph(int  v) :vertex(v){ 		adj = new  list <int >[v]; 	} 	void  addEdge (int  v, int  w)  ; 	void  DFS ()  ; 	void  DFS (int  v)  ; private :	int  vertex; 	list <int > *adj; 	void  DFSUtil (int  v, bool  visited[])  ; }; void  graph::addEdge (int  v, int  w)  {	adj[v].push_back(w); } void  graph::DFSUtil (int  v, bool  visited[])  {	visited[v] = true ; 	cout  << v << " " ; 	list <int >::iterator iter; 	for  (iter = adj[v].begin(); iter != adj[v].end(); ++iter) 	{ 		if  (!visited[*iter]) 			DFSUtil(*iter, visited); 	} } 
 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void  graph::DFS (int  vStart)  {	bool  *visited = new  bool [vertex]; 	memset (visited, false , vertex); 	DFSUtil(vStart, visited); } 
 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void  graph::DFS ()  {	bool  *visited = new  bool [vertex]; 	memset (visited, false , vertex); 	 	for  (int  i = 0 ; i < vertex; ++i) 	{ 		if  (!visited[i]) 			DFSUtil(i, visited); 	} } int  main ()  {	graph g (5 )  ; 	g.addEdge(0 , 1 ); 	g.addEdge(0 , 4 ); 	g.addEdge(1 , 0 ); 	g.addEdge(1 , 4 ); 	g.addEdge(1 , 2 ); 	g.addEdge(1 , 3 ); 	g.addEdge(2 , 1 ); 	g.addEdge(2 , 3 ); 	g.addEdge(3 , 1 ); 	g.addEdge(3 , 4 ); 	g.addEdge(3 , 2 ); 	g.addEdge(4 , 3 ); 	g.addEdge(4 , 0 ); 	g.addEdge(4 , 1 ); 	g.DFS(); 	  	return  0 ; } 
 
布尔型数组 visited[ ] 初始化为 false。通过只对那些尚未被访问的节点递归调用该函数,我们保证不会陷入无限的循环。如果图是无向的且不连通,或是有向的但非强连通的,这种方法可能会访问不到某些节点(DFS(int v))。此时我们搜索一个未被标记的节点,然后应用深度优先遍历,并继续这个过程直到不存在未标记的节点为止(DFS())。因为该方法保证每条边只访问一次,所以只要使用邻接表,则执行遍历的总时间就是O(|E|+|V|)。 
广度优先搜索(BFS)
该方法按层处理顶点:距开始点最近的那些顶点首先被访问,而最远的那些顶点最后被访问。这很像对树的层序遍历。
为方便后面的介绍,重新贴一下邻接表的存储方式图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我们以上图的邻接表存储方式为例对广度优先搜索进行说明:按照前面BFS的定义,我们首先访问所有与开始顶点最近的顶点,然后访问所有距离递增的顶点,最远的顶点则是最后被访问。假定开始顶点为1,与顶点1最近的顶点有四个:0、4、2、3。邻接表存储有个好处就是,所有最近且距离相等的顶点都位于该顶点位置的链表中。首先我们访问完所有与开始顶点1最近的顶点(0、4、2、3),很容易得知,与开始顶点次近(距离增1)的顶点恰好是最近顶点的最近顶点,也就是与(0、4、2、3)顶点最近的顶点。前面可理解为不断的替换开始顶点,已经访问过的顶点坐标记,保证不会被重复访问,否则进入无限循环。这样依次推进,直至访问完所有顶点。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`` ` `void graph::BFS(int vStart)` `{` 	`bool  *visited = new  bool [vertex];` 	`memset (visited, false , vertex);` 	list <int > queue ; 	  	visited[vStart] = true ; 	queue .push_back(vStart); 	  	list <int >::iterator iter; 	  	while  (!queue .empty()) 	{ 		vStart = queue .front(); 		cout  << vStart << " " ; 		queue .pop_front(); 	  		 		for  (iter = adj[vStart].begin (); iter != adj[vStart].end (); ++iter) 		{ 			if  (!visited[*iter]) 			{ 				visited[*iter] = true ; 				queue .push_back(*iter); 			} 		} 	} `}` `同样,如果图不是强连通,比如存在孤立的顶点,BFS就不能够访问图中所有的点,这可参考前面的DFS版本,进行修改以便对于任何图结构都能够访问所有顶点。BFS同DFS,只要使用邻接表,运行时间就是`O(|E|+|V|)。` 
 
深度优先搜索与广度优先搜索的区别:
深度优先搜索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查找完一个分支,再查找另一个分支,直到找到目标,或是访问完所有节点(连通);广度优先搜索是从初始状态一层一层向下找,直到找到目标,或是访问完所有节点(连通)。
深度优先搜索通过栈来实现,而广度优先搜索通过队列来实现。
通常深度优先搜索不全部保留结点,扩展完的结点从数据库中弹出删去,这样,一般在数据库中存储的结点数就是深度值,因此它占用空间较少。所以,当搜索树的结点较多,用其它方法易产生内存溢出时,深度优先搜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求解方法。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,一般需存储产生的所有结点,占用的存储空间要比深度优先搜索大得多,因此,程序设计中,必须考虑溢出和节省内存空间的问题。但广度优先搜索法一般无回溯操作,即入栈和出栈的操作,所以运行速度比深度优先搜索要快些。
上面说的通俗点就是:广度优先搜索是从中心点层层向外推进,走完最里层房间,然后走第二层的所有房间,直到第二层的所有房间全部走完,再走第三层的房间(这里不同的是同一层的所有房间之间是可以跳转的)。而深度优先搜索则是走死胡同,从中心点开始走,一路走,直到最后无路可走,然后退回来一层,再进入下一层的一间房间(只有同层的房间可以跳转,不同层的房间需要退回来),再走其余房间。